拆筆一定有風險,拆筆清洗有好有壞,拆筆前應詳閱使用說明書!
後來 Lamy 27 出了小改款,外型稍做了變化,命名方式也由字母改為數字,例如 Lamy 27 30(膠蓋) 或 27 31(鋼蓋) 以及 27 32(包金蓋)。
全家福 |
今天這枝 Lamy 27 30 同前所述是膠蓋的款式,其筆舌、筆尖、活塞機構與 Lamy Ratio 以及 Lamy 2000 很大一部分都是一樣的,筆蓋與筆夾的設計則是稍有出入。
LAMY 27 |
這裡必須要說,那個「啪」一聲是活塞旋鈕與活塞桿脫離的聲音,此時活塞桿最後面的螺紋應該會崩掉一小塊,這是材料的問題,也是你拆解的風險,但是崩掉的那一小塊,並不影響未來活塞桿的移動,也就是說不會影響活塞上墨,因為那是活塞桿最末端的螺紋。
30 F |
筆夾螺絲 |
握位墊片 |
筆尖自轉 I |
筆尖自轉 II |
筆舌特寫 |
筆蓋機構 I |
筆蓋機構 II |
筆夾特寫 |
也是特寫 |
我喜歡 Lamy 的一個(怪)原因是它的筆夾彈性設計,它不若一般筆廠以金屬本身的延展性做為彈性的來源,Lamy 為某些筆款做了這種彈簧的機構設計,例如今天的主角 Lamy 27,或是 Lamy Ratio、Lamy 2000、Lamy CP 1、Lamy Persona 等,做這種設計的時候,就應該要考慮到其耐用性與成本。另一個原因就是活塞機構的設計,它採用簡單的塑膠件(或壓克力),卻非常簡單又耐用,即便是幾十年的老筆,如果覺得活塞不順暢,徒手便可拆解與清洗,馬上就可以恢復正常運作。還有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精簡設計感,我想這也是蠻多人欣賞它的主因。
Lamy 的老鋼筆在台灣的二手市場能見度不太高,如果要買,可能要往原產地德國去找,不過我想 Lamy 的老筆對一般人還不至於有這種魅力就是了。
它的 K 金尖偏硬,寫起來其實跟鋼尖很像,有點刮感與阻力,是我喜歡的設定。出墨量正常,控制的不錯,沒有 Lamy 2000 給一般人「出墨量過大」的感覺。對我而言,筆有點過輕,如果筆太輕,我就得花比較多的力氣去「刻字」。
(偷懶沒有貼試寫)
謝謝收看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