拆筆一定有風險,拆筆清洗有好有壞,拆筆前應詳閱使用說明書!
|
Lamy 1979 目錄 |
今天要介紹的是一枝純銀 Lamy cp 1 鋼筆,也就是上圖最左邊那枝型號 53 的鋼筆。現代的 Lamy cp 1 53 跟當時的 53 不太相同,最主要的差異是粗細,現代的比較粗,還有一個主要差異是筆尖型式。
|
全家福 I |
|
全家福 II |
在網路上幾乎找不到 cp 1 拆解的文章,因為它原的先設計應該是只讓使用者清洗筆尖就夠了,其它部位都做得很牢固,不太容易拆,所以我在這裡建議,如果非必要就別拆了!
先說在前面,筆尾我不曉得怎麼拆。至於筆尖,只要將筆尖拉出筆舌即可,一般網路上會建議使用膠帶黏貼,然後水平拉出即可,但我建議這枝筆(Lamy cp 53 或 50 的 14K 筆尖)不要這麼做,因為這裡的 14K 是 K金尖而非白金尖,它的筆尖銀色可能只是用噴漆的(我猜的),所以膠帶黏貼後,會撕下一層粉狀銀漆!
|
585 LAMY |
|
筆尖自轉 |
接著我說明下筆蓋怎麼拆,首先卸下筆蓋內蓋,我是用一枝適當粗細的竹筷子,將竹筷圓周分四等份並刻下一小塊,如下圖,就可以用來將內蓋旋下。
|
自製工具 I |
|
筆蓋內蓋 |
如果你不能確定內蓋構造,可以先用光照內部,看看裡面的構造再下手。
然後取下筆夾螺絲,請參考全家福,逆時針轉開即可,可能要借助橡皮墊幫忙轉,這個並不難取下。
接下來是最困難的部分,因為筆夾螺絲是鎖在一個銅製零件,這個銅製零件也負責頂住筆夾,所以 Lamy 是採用沾黏固定的方式,而使這個銅製零件很難取下。
|
自製工具 II |
再利用一次竹筷子(唉,講的好像拆這枝筆用竹筷子就夠了!),取粗細大約稍微比筆蓋內蓋頂端的螺紋直徑粗一點點即可,然後用力旋進那個銅製零件,從頂端或尾端都行,主要是看能不能推動該銅製零件。
|
關鍵零件 |
如果運氣好,銅製零件沾黏的不是很牢,那可能微幅的左右轉動(因為它的凹槽是與筆夾密合的,有可能連一丁點都不能轉),可以使它鬆動一點,然後將它抽出。如果運氣不好,銅製零件沾黏很牢,那可能要泡水久一點,看能不能使黏膠稍微鬆動,然後重複上述步驟。
(銅製零件原來的位置最好記下,未來裝回時需要用到)
這幾張圖讓大家參考,筆夾螺絲、銅製零件與筆蓋內蓋的相對關係,銅製零件上有個溝槽,寬度與筆夾等寬,就是頂住筆夾內部用的。
|
銅製零件 |
如果順利,那麼就可以取下筆夾了!
|
925 STERLING W.GERMANY |
筆夾取下與裝上就沒什麼特殊技巧了,可以參考下圖:
|
組回 I |
裝上筆夾後,要將銅製零件推回去,拆的時候沒有方向性,但是裝的時候有,要從尾端往前端推,原因如下圖:
|
組回 II |
因為筆夾上有彈簧,所以推回銅製零件時,需要把螺絲往下壓,才能將銅製零件推回,這裡有兩件事要做,一是上膠,二是先前有提到推回的位置。然後將筆夾螺絲鎖回,再將筆蓋內蓋鎖回。
寫感其實分不出 K金尖或鋼尖,兩者是差不多的,但是爽度不同而已。筆桿偏細,不適合手太大的人。套蓋書寫有點頭重腳輕,可能跟長度有點關係,要不就套蓋握後面一點,但是握到金屬部分就會有剛剛說的太細再加上太滑的問題。
美觀沒話講,Lamy cp 1 本身的設計就是簡潔,簡潔加上純銀筆身,金屬控一定沒辦法抗拒!
|
謝謝收看 |
===
下面是 Lamy cp 1 53 Sterling Silver(SS) VS Platinum(PT),沒什麼說明,請自己分辨比較。
|
↑PT VS SS↓ |
筆桿長度、筆夾長度、套蓋長度都一致。PT 是鍍鉑(白金),光澤與亮度比 SS 更勝一籌。
|
↑PT VS SS↓ |
PT 的紋路較 SS 深;但是 SS 的紋路較 PT 細密。
|
←PT VS SS→ |
現代的 cp 1 都將製造國,也就是德國,打印在筆夾靠筆蓋的那側(如 PT),舊款的有些會打在筆夾側邊(如 SS),再舊一點的也有打印在筆蓋側邊或下緣的。
|
←PT VS SS→ |
另一個明顯處,就是粗細,PT 明顯比 SS 粗一些,下圖更明顯。
|
←PT VS SS→ |
|
←PT VS SS→ |
筆尾很容易辨識,PT 筆尾光滑;SS 筆尾也有做出條紋。
|
←PT VS SS→ |
PT 是雙色尖,K 金色與鉑(白金);SS 是銀色。
|
←PT VS SS→ |
PT 的握位是亮面金屬;SS 的握位是橫紋塑膠。這個角度看得出來兩者的筆尖是不同規格的,不能互換。
|
↑PT VS SS↓ |
PT 筆尖的字類似雷射打印; SS 筆尖的字應該是模具壓出來的,具有深度。
|
←PT VS SS→ |
|
←PT VS SS→ |
|
←PT VS SS→ |
連接墨匣的地方稍微不同,但是使用的墨匣或吸墨器規格一樣。旋入筆桿的螺紋也不同,所以也不能互換。
|
再次謝謝收看 |